網站正在升級維護中,請稍后關注……
農家少閑月,秋冬人倍忙。
行走在銅仁的村村寨寨,山鄉并沒有因寒冬到來而沉寂,人們或揮鍬舞鋤,或施肥補苗,所到之處盡是一幅幅火熱的“秋冬農業生產圖”。
秋冬種是來年糧油生產的第一仗,是來年糧食豐收的基礎。隨著冬季的到來,全市秋冬種生產已全面展開。據市農業農村局消息,已明確2020年全市秋冬種計劃總面積300萬畝,其中夏糧面積107萬畝,產量20萬噸。
宜種則種、應種盡種、滿栽滿種。時下的銅仁,以往的“冬閑”現象正被“冬忙”代替。
閑置土地被盤活
春種夏管秋收冬閑,千百年來一直是農耕生活的真實寫照。但今年的銅仁農村格外不同。
臨近大雪節氣,石阡縣龍井鄉的干部群眾沒有選擇“貓冬”,而是紛紛到田間地頭整地、栽種、管護,大家干勁十足。
在該鄉宴家灣村的蔬菜大壩,村里的專業合作社正組織群眾搶抓蔬菜種植的有利天氣,加快進度移栽萵筍、紅菜苔等菜苗。
“現在種萵筍和紅菜苔,預計明年1月下旬收割,然后接茬種白菜苔,能做到每個季度都有蔬菜出售。”宴家灣村黨支部書記李飛介紹,今年將全村閑置的土地流轉給專業合作社種植時令蔬菜,預計一畝地冬季有4500元的毛收入。
據了解,今年秋收之后,龍井鄉因地制宜,引導群眾利用秋冬季閑置土地選擇應季的蔬菜種植,實現同片耕地多季輪作,努力提高全年耕地利用價值。
石阡縣龍井鄉推動農村土地效益最大化的做法,是銅仁市開展秋冬種以來全力盤活農村土地資源的一個鮮活例子。
不漏一塊地,不荒一畝田。在集中力量搶抓秋收作物的同時,銅仁市各區縣精準“落子”,因地制宜、“長短結合”,一大批按照“山上”“林中”“山下”模式發展的產業應運而生,有效盤活了閑置資源,讓撂荒的土地重獲新生。
一子落,滿盤活。通過閑置土地流轉,不但讓農民直接從租賃土地得到了收益,還促進當地貧困群眾在“在家門口就業”,實現租金、工資雙收入,使土地真正成為貧困戶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良種良法增效益
今年入秋以來,銅仁遇到較長時間的秋綿雨天氣,不僅影響稻谷收獲晾曬入倉,還導致秋冬季耕作難、播種難。
為確保農業保產、農民保收,農業、氣象等部門積極進村入戶,進行農業技術指導、信息服務。
“窩要挖深,土要碾細,移苗時把根壓緊……”近日,在江口縣怒溪鎮駱象村高標準抹茶示范園,江口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李小立正指導茶農移栽茶苗,60余名村民起壟、栽茶苗、培土、剪枝、澆水,忙得不亦樂乎。
為更好指導村民開展冬季種植工作,江口縣農業農村局組織茶葉專業技術人員,到駱象村高標準抹茶基地示范園現場指導村民有序開展農業生產。目前,怒溪鎮在當地政府和農業農村局的大力支持下,已新建抹茶基地示范園500畝,輻射帶動270戶農戶就業增收。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通過“點菜”的方式,將農民急需的技術信息進行收集,經過匯總、分類后,各鄉鎮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集中培訓、技術交流、實地指導等多種形式開展培訓加快了農民向經營型、技能型、知識型農民轉變。
據統計,沿河已在果蔬、黑木耳、生豬等方面培育了一支1645人規模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農民隊伍。
過去靠力氣,現在憑技術,這已成為銅仁各地農民的共識。為滿足他們學技術的愿望,服務好秋冬季農業生產,銅仁市各級農業部門除積極做好優良品種推廣外,積極組織農技人員深入冬種生產第一線,指導農民搞好高產高效栽培,提高科學種田水平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干群齊心謀發展
發展產業,干群同心是關鍵。開展秋冬種生產更需要干部沉下去,群眾信心才能提上來。
連日來,在碧江區滑石鄉的田間地頭,處處是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
該鄉各壩區干部、駐村工作組、村三委的黨員干部主動作為,深入農戶家中和田間地頭開展走訪,收集產業發展需求,宣傳秋冬種有關政策,積極引導群眾投身到產業結構調整發展上來,確保冬季無閑田土,實現壩區秋冬種滿栽滿種。
截至目前,該鄉已整地翻犁2600余畝,完成創辦200畝以上蔬菜示范基地1個,50畝蔬菜示范點1個,發展訂單蔬菜基地4個,油菜連片種植示范點1個。
滑石鄉秋冬種生產的快速推進,正是得益于全鄉干部群眾的齊心協力。
為有效推進秋冬季農業生產,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市脫貧攻堅一線的干部們舍小家、為大家,忙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跑產業發展項目;他們不顧風吹雨打、上田間下地頭,不懼日曬雨淋、進村入戶;他們補短板、強弱項、固優勢,夜以繼日;他們的激情,在農村產業發展的一線揮灑。
在干部的帶領下,全市的農村家家忙生產、戶戶無閑人,從“要我種”變為“我要種”,農民群眾對發展致富產業更有方向、更有信心、更有干勁。
截至11月28日,全市已完成秋冬種植面積225.06萬畝。蓬勃發展的秋冬季農業生產,讓銅仁的田野一年四季都煥發著無窮的生命力,讓豐收的農村處處洋溢著歡聲笑語。(銅仁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