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正在升級維護中,請稍后關注……
“十三五”期間,遼源市以創新體制機制為重點、以特色小城鎮建設為載體,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精準施策,務實推動,“五大振興”協同發展,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工作推進機制日趨完善
堅持黨對鄉村振興的集中統一領導。遼源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鄉村振興步伐的意見》《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體制機制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確定了以黨建引領為核心、以特色小城鎮建設為載體、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突破口、以“五大振興”發展為重點的鄉村振興工作總體思路,成立了市委書記、市長為“雙組長”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領導小組,創新建立了“一辦六組”工作機制和“一核六線”工作法,分線作戰、統籌推進。各縣(區)黨委、政府參照市里模式成立領導組織機構,全面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形成了全市上下同心同向抓鄉村振興的濃厚氛圍。
特色小城鎮建設扎實推進
堅持把特色小城鎮建設作為推進全市鄉村振興戰略的載體,制定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確立了“一核兩翼四軸十支點”點軸面區域聯動的空間布局,對全市30個鄉(鎮)按照示范鎮、重點鎮、推進鎮三個層級和2023年、2025年、2028年三個時間維度,明確了梯次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支持政策。按照“30個鄉(鎮)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經濟區塊概念整體規劃”思路,全面推動特色小城鎮“1+12”規劃編制,做到特色小城鎮建設有章可循、規范發展。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以項目建設補齊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短板,謀劃實施特色小城鎮項目266個,總投資256.7億元,鎮區道路硬化率、自來水普及率、集中供熱率、生活污水處理率、衛生保潔率、鎮區綠化覆蓋率等均有顯著提升。
“三大體系”建設加快推進
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為重點,全力推進產業振興發展。夯實糧食安全基礎,深入貫徹“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糧食產量穩定在32億斤階段性水平。畜牧業健康發展,生豬產能穩步恢復。特色產業提質增量,梅花鹿發展到22.7萬頭,柞蠶放養1600把,食用菌8000萬袋,黑豬1.5萬頭,蛋雞1200萬只,林果面積達到25萬公頃。東豐縣、東遼縣分別被評為省“梅花鹿、柞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東豐鎮太和村、安石鎮朝陽村等8個村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生產能力不斷提升,新增高標準農田109萬畝,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預計達到90%。東豐縣、東遼縣先后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不斷完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19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2戶。家庭農場60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219個。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5家,東遼縣被列為“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試點縣”。
組織人才保障能力雙提升
強化鄉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抓實選優配強、教育培訓、管理監督三個重點。強化村黨組織作用發揮,開展第一書記“代言銷售”活動,幫助農戶銷售積壓滯銷農特產品360余萬元。持續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288個村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扎實開展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軟弱渙散整頓對象逐一落實了“四個一”包保責任。強化基層干部培訓,建立遼源朝陽鄉村干部培訓基地,鄉村兩級干部培訓1300余人次。積極探索人才支撐機制,對518個村全部派駐鄉村振興指導員。突出鄉賢作用發揮,全市共吸引32名鄉賢回歸創業,謀劃項目32個,總投資達11億元。
農村生態環境持續優化
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做活水田林“三篇文章”。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東遼河流域建立測土配方施肥示范區20個,畜禽規模養殖場(戶)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到100%。突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域實施“六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綠化美化村莊行動,清理農村垃圾22.9萬噸,清理柴草垛16.6萬個,清理糞污26.8萬噸,清理院落12.8萬戶,清理溝渠3280公里,清掃道路7790公里,拆除違建設施12805處,完成村屯綠化美化260個。“十三五”期間,完成新增農村公路綠化1002公里,完成新增河流綠化507公里。創建“美麗庭院·干凈人家”11.3萬戶。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32%以上,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率達到100%,遼源鄉村正在加速向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轉變。
鄉風文明程度顯著提高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開展面對面、分眾化理論宣講3400余場次,發放學習資料12萬冊,受眾16萬余人。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成社區綜合文化中心56個,村級綜合文化中心和文化小廣場達500余個。全面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部建成,組建各類志愿服務隊伍1000余支,開展志愿服務活動3萬余次。建立“道德銀行(愛心超市)”等文明引領載體64個,培育“遼源好人”鄉村好人150人,建成國家級文明村鎮12個、省級文明鎮12個、省級文明村28個。東遼縣被評為全省“文明村屯、干凈人家”創建活動優秀縣。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1家,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3家,東豐縣被評為全域旅游示范區。
鄉村治理能力持續增強
加強法治鄉村建設,推進法治宣傳教育,累計發放各類法治宣傳品900余萬份,推進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建設法治廣場70個。福安村、老營村等9個村被評為第七批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東豐縣被列為首批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加強平安鄉村建設,深入推進農村“掃黑除惡”專項斗爭,農村社會治安環境明顯改善。健全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鄉(鎮)、村級人民調解組織調解成功率達到99%。積極探索社會治理新模式,在縣(區)統一模式建立社會治理服務中心,實現社會治理服務“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新目標。
“十三五”期間,全市上下不斷書寫山鄉新篇章,描繪村屯新畫卷,為“十四五”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作者:張瑛 王茵 (遼源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