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正在升級維護中,請稍后關注……
11月寒風凜冽,海東市樂都區達拉土族鄉迭爾溝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中藥材加工基地的車間里,卻一派熱火朝天。加工車間里,切片機、烘干機、搗藥機等機械不停作業,60多名工人有序操作,將初加工的藥材除雜質、分類、扎把、包裝進行二次加工。在這個車間,陣陣藥香傳遞著增收致富帶來的新鮮事、新氣象。
近年來,達拉鄉黨委政府因勢利導,鼓勵農民群眾種植中藥材,擴大種植規模,原本種植油菜籽、小麥的農田,種上了黃芪、當歸等中藥材,種植規模大幅增長,在農戶收入中的占比逐漸增多,“苦藥材”種出了百姓們的“甜日子”。
說起種植藥材的初衷,藥材加工車間的經營者李英年說,由于達拉鄉海拔較高,祖祖輩輩的鄉親靠天吃飯,以種植小麥等傳統農作物為主,經濟收入少,種植難度大,但非常適宜種植黃芪、大黃、當歸等中藥材。
“我種當歸4年了,這幾年市場比較穩定,我的種植規模也在逐漸擴大。”李英年說,嘗到了市場效益的“甜頭”,他種植的藥材面積從2016年的50畝擴大到今年的200畝,每畝地獲得純收入1500元以上。
2018年,李英年在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藥材種植合作社,修建了占地200平方米的中藥材加工車間。車間每天加工藥材1噸左右,加工后的當歸藥材價格從原料的7元每公斤增加到40元每公斤。種植當歸的好收益帶動了本村和鄰村的鄉親們60余人參與田地管理,李英年為他們提供增收機會的同時,傳授種植技術,授之以漁。
目前,全鄉中藥材種植人數上百人,種植總面積1000余畝,總產量200噸,總產值達一百萬元。“今年,雨水充沛,中藥材生長旺盛,根莖產量高,銷路暢通、藥食同源,是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好產業。”李英年說。(海東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