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正在升級維護中,請稍后關注……
圖為山東2020年小麥豐收場景。(資料圖) 陳鵬 攝
中新網山東新聞11月18日電(王瑤瑤)農業農村農民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問題。作為農業大省,山東用占全國6%的耕地和1%的淡水,生產了全國8%的糧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13%的水產品,表現“搶眼”。“十三五”期間,山東尋求新突破,提出由農業大省向現代農業強省的轉化目標,并在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規模經營、提升設施裝備、深化各項改革等多方面細化目標,現已取得明顯進展。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農業大省的責任首先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山東堅持“藏糧于地”,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多年來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億畝左右;堅持“藏糧于技”,推動良種、良田、良機、良法配套,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連續六年,山東糧食總產穩定在1000億斤以上。據山東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處處長呂明透露,今年山東秋糧豐產豐收已成定局, 初步預計糧食總產較上年增加75萬噸左右。
在耕地面積、糧食產量穩定向好的趨勢上,山東立足既有產業基礎,推進糧食產業鏈條的優化和擴展,在糧油精深加工方面持續發力,打造“齊魯糧油”公共品牌。2019年,山東納入糧食部門統計范圍的糧油加工企業共1504家,實現工業總產值4212億元(人民幣,下同),居全國首位。今年上半年,山東糧食產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9.1%。
適度規模、綠色生產,農業走向現代化
規模化、集約化、生態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十三五”期間,山東省加快農業建設步伐,在資源整合、生態發展兩方面“大展拳腳”,解決了農業生產效率低、浪費嚴重等難題。
在規模化建設上,山東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和高素質農民,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目前,該省已有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各類經營主體超50萬家,全省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超過1萬家。
“山東加快土地經營權流轉,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890.4萬畝,占家庭承包經營土地面積的42.3%。” 山東省發展改革委一級巡視員梁文躍曾介紹說,該省用集群化、園區化的理念發展現代農業,“煙臺蘋果”“壽光蔬菜”現已獲批創建千億級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首批4個現代高效農業產業集群納入“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培育支持范圍。
在綠色發展方面,山東實施了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加快推進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截至去年底,山東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14.7%和20.53%,提前完成下降6%和10%的任務目標。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6.8%,高于全國11.8個百分點。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90%,高于全國4個百分點。農膜回收率達到89.4%,高于全國9.4個百分點。
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山東致力于“科技與經濟”相結合,利用科研成果助力農業發展。日前,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褚瑞云稱,山東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4.56%,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7%。
“農機智能化是驅動智慧農業的重要一環,也是發展農業現代化的關鍵一環。” 山東省農機院智能化技術研發中心主任孫宜田表示,今年9月,在淄博召開的秋季智慧農機數字農業現場作業演示會上,裝上“智慧大腦”的玉米籽粒收獲機、自走式植保機、植保無人機、旋耕施肥機等智能裝備紛紛亮相,充分展示了作物耕整地機械化、植保機械化、智能收獲等多種生產場景。通過矗立在地頭的智慧農業平臺,現場參觀人員實時觀測到作業場景畫面及作業機具遠程傳回來的數據。其高效的作業速度和出色的作業效果,贏得了現場用戶的高度認同。
不只是技術的有效運用,還有在科研成果的轉化上,山東也在探索更多的方式。10月31日,首屆科技成果秋季拍賣會在濟南舉行。山東省農科院首次采用拍賣的方式為科研成果找到更好的“歸宿”。據了解,當天參拍的24項科技成果,皆為該省農科院完全自主產權,并實現全部拍出。起拍價格為5430.6萬元,成交11045萬元,溢價率103.38%。此次拍賣正是山東農業科技賦能農業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嘗試。
金融支持、產業發展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農民的生活質量是衡量農業建設成效的重要標準。“十三五”是全國脫貧攻堅的沖刺階段,山東省多措并舉,幫助貧困人口摘掉“帽”。
山東省聚焦金融服務助力脫貧攻堅。農業銀行山東分行通過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戶脫貧攻堅的自我“造血”能力,從產業扶貧、項目扶貧、到戶金融扶貧三個方面進行資金投入。2016年以來,山東分行累計投放精準扶貧貸款150億元,服務帶動貧困人口21.5萬人(次),到今年9月末,扶貧貸款余額達到84.27億元。
此外,針對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瓶頸突出問題,農行山東省分行明確金融扶貧重點,支持山東貧困地區的農村人均環境整治、農村電網改造、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等民生項目。2016年以來,該行累放發放項目精準扶貧貸款38億元,累計服務貧困人口超過19萬人。
脫貧不是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共同富裕才是。山東省聚焦產業發展,以此探索脫貧長效機制。該省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來形成農業產業鏈條轉化升級,帶動農民就業和村集體增收。截至目前,該省策劃培育了十大鄉村旅游文化品牌,推出鄉村旅游9大新體驗、12個微旅行目的地和32家網紅打卡民宿。據統計,該省規模化發展鄉村旅游的村已經達到3500多個,幫助農民實現了收入增長。如寧陽縣胡茂村發揮自身優勢,發展特色旅游。2019年,該村實現接待游客40萬人,村集體增收近80萬元。
農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十三五”以來,山東在農業產業化、集約化、智慧化方面加速前進,現代農業體系初現成果。“十四五”來臨之際,還期待山東更多動作。(完)(中新網山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