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正在升級維護中,請稍后關注……
脫貧攻堅以來,洱源縣累計投入扶貧資金51.13億元,縱深推進產業發展,夯實產業扶貧的基礎,著力落實就業,設置生態護林員等公益崗位,在與貧困做斗爭的同時,致力于恢復生態的活力和張力,積極發展林草、林豆、林藥、林禽等林下產業,培育一批生態好、環境美、群眾脫貧的典型產業,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建設互促互進,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生態+扶貧”雙贏路子。
抓產業就業促收入
洱源縣大力抓項目實施促增收,引導貧困戶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模式發展山崳菜、蘋果、荷蘭豆、辣椒、中藥材等3.66萬畝,肉牛、山羊、土雜雞、蜜蜂等2.69萬頭(只、羽、箱)。按照“資金變資產、資產變股份、股份變收入”的模式,全縣共實施各類村集體經濟項目30個,組建97個扶貧互助社,入社戶3570戶。抓產業結構調整促增收,發展中藥材2.6萬畝、油菜0.49萬畝、蔬菜3.17萬畝、烤煙4.38萬畝、辣椒1.49萬畝、大夾豌豆0.35萬畝、優質飼草料1.41萬畝,農業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大力推廣“黨支部+貧困戶+合作社”“黨支部+貧困戶+龍頭企業”等模式,全縣有農業龍頭企業15家、農業專業合作社669家、農業莊園4個,共帶動貧困戶7033戶;共認定產業扶貧基地219個,涉及新型經營主體207個,帶動貧困戶4333戶16076人。抓轉移就業促增收,今年1至6月,洱源縣人社局開展技能培訓94期4624人,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8萬人,其中有組織輸出2.39萬人,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17萬人。
抓生態建設促脫貧
洱源縣著力打造綠色食品牌發展綠色食品加工業,以云南新希望鄧川蝶泉乳業加工和以大理洱寶實業梅果加工為代表的生態工業企業,發展乳牛養殖2.4萬頭,蝶泉乳業年產奶粉8000噸、液態奶10萬噸;帶動全縣種植梅果6.2萬畝,在松鶴村建立3.5萬畝綠色梅果種植基地,產值2000多萬元,帶動791戶村民依靠種梅子樹發展生態農業富起來;圍繞打造綠色食品品牌,培育3個現代農業莊園、390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5家州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著力打造綠色能源牌,借力“風、光、水、林、網”五大綠色資源優勢,為群眾增收致富打造綠色增長點。利用風力資源優勢,先后引進大唐、華能、國電等公司建成大唐羅坪山等12個風電場,每年發電15.8億千瓦時,稅收9000余萬元。建成大龍潭風光互補并網光伏電站、大佛山并網光伏電站,并建成5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242戶923人。充分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建成0.1MW以上的水電站50座,小水電上網電費收入4763.5萬元。引導群眾轉變發展觀念,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發展“林上果子”“林下菌”“林間藥草”,讓“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通過引導群眾參與工程建設、投身公益性崗位、發展生態產業、實施生態補償等途徑,助力貧困人口脫貧,增加群眾收入。優先吸納貧困人口參與工程項目建設,就地務工6.3萬人,人均每年增收1.6萬元。以多種形式開發公益性崗位,優先吸納具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作為天保員、護林員、保潔員、河道管理員、節水治水員、濕地管理員、垃圾收集員,5年來累計吸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4500人,人均每年增加9600元工資性收入。通過退耕還林、濕地保護項目等生態補償方式,增加群眾轉移性收入,5年來兌付公益林補償、退耕還林、農業草原生態保護等獎補資金8300萬元,惠及貧困戶1.8萬人。探索“以濕養濕”模式,每年為群眾增加租金收入4700多萬元,惠及貧困人口9000人。作者:周云深 王滟 (云南網-大理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