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正在升級維護中,請稍后關注……
隨著蔬菜產業的發展壯大,近幾年來,新余市蔬菜種植企業在全市農業、蔬菜管理部門的指導下,通過擴大種植面積、建溫室大棚、產業融合、引進新品種等措施,大力發展竹蓀產業,新余市民的“菜籃子”里又來了一位新朋友---竹蓀。
竹蓀,又名竹笙、竹參,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種隱花菌類,有"山珍之花""菌中皇后"之譽。在菌類飲食文化中的各大菜系中,幾乎都有竹蓀名菜。湘菜中的"竹蓀芙蓉"是我國國宴的一大名菜。
2017年,新余市開始在分宜縣操場鄉引進竹蓀試驗種植,分宜縣原野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經幾年試驗種植竹蓀并取得成功。起初,該合作社抱著試試看的想法種了竹蓀不到10畝,通過一年的試種發現,人工種植成本每畝在15000元左右,每畝年產鮮竹蓀大概2000斤,烘干后成品可得200斤左右,種植竹蓀每畝盈利近萬元,經濟效益非常好。于是就一年一年增加種植面積,擴大種植規模,至今年,該合作社種植竹蓀已達200畝。
原野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試驗種植竹蓀成功后,積極為周邊農戶提供技術服務,帶動大家一起種植竹蓀。經過一帶十、十帶百,現竹蓀種植已在全市推廣,全市種植竹蓀的企業20余家,種植面積近1000畝,年產成品竹蓀超10萬斤。種植竹蓀在為農民增產增收的同時,還豐富了市民“菜籃子”,提升了市民“菜籃子”品質。城區各大超市和農產品市場都有竹蓀銷售,普通市民也能把這位“國宴上的朋友”擺上自家的餐桌。 (新余市農業農村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