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正在升級維護中,請稍后關注……
眼下正是水稻孕穗拔節時期,也是決定產量的關鍵時期。然而,我國南方地區出現多次強降雨天氣過程,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近期,農業農村部向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5省派出抗洪救災專家工作組,深入重災區調查了解災情,評估災害影響,會同地方農業農村部門完善防汛救災和災后生產恢復技術方案,全力以赴降損失、穩面積、保糧倉。
“今年入梅以來,我縣遭遇多輪強降雨天氣,部分地區短期降水量達368毫米,主干河流均超警戒水位,農作物大面積受災,部分田塊出現死苗、倒伏現象,給全縣農業帶來巨大損失。”湖北省監利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劉孔清告訴記者,目前全縣農作物受災面積115.26萬畝,絕收17.49萬畝,其中水稻受災95.88萬畝,絕收14.85萬畝。
湖北省監利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常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30萬噸左右。面對外洪內澇的緊急災情,該如何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劉孔清表示,災情發生以來,監利縣迅速就抗災救災工作作出部署安排。全縣上下緊急動員,在確保主干河流安全度汛的同時,狠抓抗災補救復產,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全力將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早在災情發生前,我縣農業、氣象、水利、應急等部門就通力協作,充分研判形勢,及時發布災情天氣預警,指導廣大農戶提前做好災害防護。”劉孔清告訴記者,在災情發生前監利縣就全面會商預警,降低災害風險。重點做好旱地作物三溝疏通,確保排漬通暢;加強設施大棚加固,確保農業設施安全。
針對極端災害天氣,監利縣先后發布了《關于應對暴雨等災害性天氣 加強在田作物管理的技術指導意見》和《監利縣農業農村局關于當前抗災趕種確保糧食生產的技術指導意見》,并通過縣人民政府網站、監利電視臺、微信工作群等多渠道宣傳抗災指導技術。
“我縣第一時間組織縣鄉兩級120多名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針對當前在田作物生育狀況進行分類指導。”劉孔清告訴記者,監利縣成立了督辦專班,分片對全縣23個鄉鎮抗災救災工作進行督辦檢查,抓科技指導,實現分類管理。
農田被淹水稻絕收,為挽回損失就要抓住時機迅速搶種補種。為此,監利縣充分發揮育秧工廠的設施優勢,組織全縣48家育秧工廠利用早稻翻秋趕育抗災儲備秧苗65萬盤,可栽大田面積2.6萬畝。其中,紅城鄉嘉潤農機專業合作社在無訂單的情況下趕種13150斤,可栽插大田2280畝。
“正值晚稻生長時節,但是農田被淹,這時候再補種晚稻已經錯過最佳生長時機,不能確保9月中下旬水稻齊穗,也就意味著要減產了。因此最好的補救辦法就是重新播種早稻,因為早稻生育期相對較短,可以在秋天取得收獲。”嘉潤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永智告訴記者,此時補種早稻,主要目的是穩定糧食生產,這也是早稻翻秋的含義。
楊永智表示嘉潤農機專業合作社可為農戶提供全程機械化服務。今年面對特殊災情,合作社壓縮利潤,最大限度幫助農戶挽回損失。其中,貧困戶減免費用,一般農戶也會根據家庭收入適當減免費用。
“粗略計算,今年一畝地的育秧、機插、肥料等所有成本費用是600元,保守估計產量1000斤,一畝地可收益1300元,農戶可收益700元。今后我們還將跟進服務,做好水肥藥管理指導,爭取提高產量,帶動農民賺錢。”楊永智認為,特殊時期幫助農戶穩糧增產是社會主體承擔社會責任的體現。
而像嘉潤農機專業合作社這樣的社會主體在監利縣還有很多,他們在災后搶種補種方面作用凸顯。合作社為農戶提供全程服務,提高抗災能力,穩定播種面積,同時也幫助農戶恢復了種植信心。
除了發揮育秧工廠的作用,監利縣積極組織農戶開展生產自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開展早稻翻秋育秧。其中,周老嘴鎮胡場村組織農戶在自家門口利用常規早稻育秧翻秋,當地農民稱為“回頭早”,可栽插面積2000畝。
據介紹,目前全縣已組織抗災水稻種子31.5萬公斤,可栽插大田8.3萬畝。7月底前還可完成早稻翻秋趕種面積6.5萬多畝。旱地絕收作物目前正安排改種補種旱雜糧,7月底可以完成改種補種。
持續的降雨會導致水稻“兩遷”害蟲及水稻紋枯病、稻瘟病呈偏重發生態勢,受洪澇災害的田塊還極易引發水稻細菌性病害。為防止次生災害發生,監利縣組織四個技術專班分片區加強對病蟲害防控工作進行督導,指導全縣農戶雨歇間晴期開展統防統治,將次生災害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湖北農業信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