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正在升級維護中,請稍后關注……
7月15日,在河南省滑縣萬古鎮武莊村禾生金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130多畝向日葵花田內,不少慕名而來的村民前來賞景,拍照留念,這里儼然已經成為萬古鎮一處新的“網紅”打卡地。
“這里之前是磚瓦場,土地鹽堿化比較嚴重,常見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很難成活,后來我們多方考察論證,決定在這里試種三系雜交向日葵,這種向日葵花盤大,產量高,商品性好,可以有效改良鹽堿地,增加經濟收入。”禾生金合作社理事長杜醞周向筆者娓娓道來。
今年55歲的杜醞周膚色黝黑,身材結實,聲音洪亮,他一邊指導社員給向日葵授粉一邊饒有興致地向記者介紹合作社的發展歷程:2001年開始在鄭州經營種業,2012年從外地回到滑縣成立了合作社,算是和種植業打了大半輩子交道。
俗話說,頭三腳難踢。“剛開始困難可不小,鄉親們祖祖輩輩靠種地為生,對土地別提有多親。多虧了鎮政府對農戶解釋溝通,又有幾個村的村干部帶頭,才流轉了幾十畝土地。”杜醞周說,等收益到了手里,農戶才吃下了“定心丸”,土地也越流轉越多,合作社慢慢壯大,有了規模,大家都親切地叫他“老杜”。
為啥要從鄭州回來?老杜回憶起來,“國家的扶貧政策好了,政府不斷給咱搭線找好項目,還開放了基準利率支農貸款,咱也得對國家有所表示,對不對?我回到家鄉來,就是要帶動咱家鄉老百姓脫貧致富。”
“公司+合作社+農戶+貧困戶”,這就是老杜的經營模式。依托多家合作企業,合作社對農戶實行小麥統一供種、施肥、用藥、去雜、收獲的管理模式。
社員侯永娟介紹:“合作社每斤加價0.1-0.15元收購農戶的小麥,農戶每年每畝減支增收400元左右。此外,還對半托管土地產生利潤按農戶50%、村集體20%、合作社30%進行再分配。社員和貧困戶除了每畝1000多元的土地半托費外,將來還能拿到可觀的分紅。”
老杜是個有“思想”的人,他尋思光做種子生意帶動效應有限。從去年起,他開始著手農業結構調整的路子。
64歲的脫貧戶杜順國正在地里給向日葵進行人工授粉,他笑著說:“俺年齡大了,家里的六畝半地全都流轉到了合作社,一畝地一年光租金就1000多塊,我又在合作社干點力所能及的活兒,一個月還有2000多塊的工資,一年下來能有3萬多元吶,這多虧了老杜的幫助。”
“一畝地向日葵能賣一萬多元,130畝就是近200萬元。收獲后,我計劃再種一茬芥菜,根據目前的市場行情,一畝地芥菜就能增加2000元利潤。今年的玉米收獲后我還要加種一茬飼用油菜,用以供應鎮里的萬頭奶牛場做營養飼料。”說起種植業結構調整,杜醞周滔滔不絕,“老話說人勤地不懶,咱合理利用土地,合理調整種植結構,多種幾茬經濟作物,收入增加了,也能帶動咱社里的貧困戶增收。”
隨著慢慢發展壯大,老杜的合作社流轉和半托管土地已達2100畝,半托管式種子制種田28000余畝。合作社產業結構也從單純的小麥種子繁育擴展到種植向日葵、糯玉米、蒲公英、紅薯,加工粉條等領域。合作社自成立以來,安排了90余名貧困人員就業,累計帶動貧困戶1250戶。
但老杜并不滿足,他還有一個“小”目標:再增加1000畝的村級示范田,讓更多農戶嘗到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甜頭,爭取通過種植業結構調整,把田園變成花園,把農區變成景區,把農產品變成禮品,讓城里人羨慕農村人。(農村農業部) |